一位小三AS兒童,在學校動手打了同學。他走進我的教室,拿出每週自我檢核情緒記錄表後,立刻指著圈著生氣的某一天,然後雙手交叉告訴我,他拒絕討論這件事。
很多家長或老師,一看到或聽到「00同學打人了!」,第一句話會問00:「你為什麼要打人?」。當孩子聽到「為什麼…」,通常會說「因為他。。所以我。。就打他了。」,接下來老師或家長可能再補上「打人就是不對。」這句話。接下來,可以想像一下,孩子會靜下來接受這樣的結論嗎?還是再度引發了孩子一連串的情緒行為呢?
孩子的情緒需要被理解
從行為觀點來看孩子,孩子動手一定是有原因的,當我們說出「打人就是不對!」這句話時,就像在告訴孩子「別找藉口,就是你的錯!」。這時孩子可能會覺得很委屈,自己也是受害者,因為受不了了才會出手的,為什麼不是對方錯,而是我的錯。要幫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關聯之前,我們要先讓孩子有機會說出來,並理解他的情緒。
我們可以這麼做:
- 當一個好的傾聽者:我們需要做的事,與孩子平行(可以坐下來,和孩子的視線在同一水平上)、平靜且帶有鼓勵孩子表達的態度,能不帶評價的聽孩子說完整個事件。
- 摘要或重述語意:過程中,當孩子感受到支持,願意說出來時,我們可以把孩子說的話簡單的摘取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例如:你的意思是說他一直鬧你,所以你忍不住就動手打他了,是嗎?)
- 反映情緒:如果可以,請反映孩子當時的情緒(例如:因為他一直鬧你,你覺得很生氣,所以動手了。),以及經歷此事件的情緒(動手後,現在的你心情怎麼樣?還是一樣憤怒嗎?還是有不同的感覺呢?)
- 再次傾聽孩子內在感受並給予肯定:我們可以簡單總結這個事件,並肯定孩子在此事件裡的努力,接下來,鼓勵孩子可以多說一點與對方互動時的經驗,包括好的經驗及不好的經驗,以及分享自己的感覺是什麼。
帶他看見<事件–>情緒–>行為–>後果>之間的聯結
當孩子感覺得情緒被理解之後,我們再來帶孩子看事件本身與結果之間的關連。請務必記得!衝突事件已經發生了,不是要討論對或錯,而是要引導孩子了解到以下幾個聯結:
- 事件–>想法(該事件引誘發情發哪些想法)
- 想法–>情緒(想法誘發情緒反應)
- 情緒–>行為(該情緒如何引發行為)
- 行為–>後果(該行為導致什麼後果)
帶他學習到事件與行為後果的聯結,幫孩子找出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接下來引導孩子看到他人行為背後的動機,然後陪孩子找找有沒有更好的因應辦法,建構孩子孩子面對衝突時的問題解決能力(此部分將於後續獨立出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