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有關的「先備技能」包括孩子能接受同儕在自己的旁邊玩玩具、對玩具感興趣且能自己玩一段間、對同儕有興趣或會看同儕、能夠參與在團體裡、分享式注意力、能有眼神接觸及叫名反應、能表達需求、跟隨一步指令、模仿一步動作及一步物品操作模仿、邀請同儕一起玩、分享玩具、輪流、回應及對話等等。
當孩子習得一定的先備技能後,我們會開始為孩子安排簡單的同儕一對一社交課程,包括簡單的一來一往遊戲、參與及注意力課程等課程,隨著孩子具備的先備能力更足夠,我們就會啟動有規則的遊戲、互動遊戲、同儕模仿、社交團體等課程。

為什麼要能夠表達需求呢?我們都知道在團體中學習如果缺乏動機,也就是沒有想要獲得的物品或活動,不能用舉手的方式來獲取老師的注意或表達想參與活動的能力,是無法在團體中獲得增強的。再者,叫名反應也是團體情境中很重要的能力,老師點名、叫誰起來參與活動、同儕邀請誰一起上台等,如果孩子在一對一或在自然情境中都不能理解他人在叫自己,也不會看向對方,那麼在團體中將需要更多的協助與提示。
如果孩子在一對一情境下或環境中干擾較少時,對老師的每一個指令、模仿老師的動作及物品操作都有反應且能密集配對到增強,進入團體情境才能有一定的反應能力,因為在團體中,同時有3-6個孩子一起,老師和小朋友有一定的距離,老師下指令時不會先取得孩子的注意力,在示範時也不會說「做一樣的」,提示通常也是最少,因此能夠在團體中聽懂一步指令,孩子需要有注意力、基本聽指令、模仿才能有較好的表現,另一個替代的方式是,在團體活動中,在孩子後面有一位提示者在必要時給予協助, 但這樣的情況,只有在專門一對一密集課程中包含團體課才有可能做得到。
其他關於能對小朋友有興趣、邀請同儕一起玩、分享玩具,都是有助於在團體中進行同儕互動活動的先備技能。例如,在團體中設計「合作遊戲」的環節,當我們請一個小朋友邀請一個小朋友上台,如果他對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不感興趣、也不會主動邀請小朋友(例如:伸手拉小朋友、或對小朋友說「00跟我一起玩」),過程中需要老師給予提示才能完成。
因此,在我們ABA中心的課程規劃中,孩子需要具備前面介紹的先備技能達一定程度後,才會逐步加入團體課程,為的就是希望孩子在團體中將已習得的能力運用在社交及團體活動中,能有更佳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