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媽媽跟我說:「孩子情緒好的時候就像天使一樣,但是情緒一來,就像是卡住一樣,我不知道孩子想要什麼?要做什麼?他就是一直在鬧,怎麼做都還是一樣」。是的,即使有最好的行為計畫,也有時候也會遇到難以控制的情緒行為,主要是引發情緒的情境及事性非常多且複雜,需要透過持續的學習與處理策略,才能幫助孩子用適當的行為來因應。在孩子情緒來了的當下,您可以怎麼做?下面介紹幾個您可以做的事,陪伴孩子順利渡過情緒漩渦。
1. 保持冷靜
這是您要記住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當孩子發脾氣時,不要激動或表現出您的不安,因為許多孩子渴望「強度」,無論是負面的還是正面的。我們應該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強烈的注意力,而不是在他表現不適當行為的時候才注意到他,試著將孩子每次發脾氣的當下想像成一個學習時機:「孩子的不適當行為學到的不是獲得注意力,就是失去注意力」。

2. 想想功能是什麼?
一定要問自己:「這個情境下,我的孩子想要得到什麼?」答案通常是想逃避/避免人或活動、引起成人或同儕的注意、取得物品或活動、取得或移除感官刺激(如下圖所示)。 請記住,如果您的孩子在進行不當行為後獲得上述的其中一種後果,並且他們將來仍然持續出現讓行為,那麼很可能是在享受到他們收到的後果。因此,當您知道您的孩子想要從他的行為中獲得什麼或是移除什麼時,您就可以更恰當地處理發脾氣的行為。
3. 握有掌控權
除了保持冷靜並且不再給予關注外,一樣重要的是要記住「在開始讚美或提供獎勵之前,您應該要先確保自己始終握有掌控權」。從兩方面來看看自己是否有掌控權,第一個是當孩子是因為下指令引起發脾氣,他在發脾氣前是否會跟隨你給的指令,第二個是其他原因導致孩子發脾氣,他是否會在冷靜時遵循您給您的簡單指示。
當然最重要的是記得在孩子發脾氣之後,先讓孩子遵從一些簡單的指令,然後再給他喜歡的活動及注意力,這樣才能確保孩子不會將獲得喜愛的活動和注意力,與他的發脾氣聯結起來。身為家長的您,要確保孩子將您視為有權給予偏好物的人,同時也是提出指令必須遵循的人。
4. 等待它過去
發脾氣的長度和強度各不相同,因此難以保持一致並看到它們。但是,如果您已經花了很長時間經歷他的發脾氣,但是最後「放棄」或「允許逃避任務」,這對改善您孩子的行為是非常不利的。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教孩子們的是「他們最終會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只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做」。這樣會使不適當的行為更加激烈,行為問題會變更嚴重。
一個好的原則是:如果你沒有時間處理發脾氣,就不要說「不」、不要「要求孩子做不喜歡的活動」。如果你沒有時間跟孩子堅持的話,最好能避免在孩子發脾氣時「屈服」或「放棄」,才不會使行為更加激烈。如果您知道在某些情境下孩子「得不到想要的」他通常會發脾氣,那麼在您不忙且有時間教他的時候,可以嘗試創造這些情境教您的孩子「用不當行為不會有效」。例如,如果你的孩子聽到「不行」這個詞時不能用適當的行為來回應,每天留出一些時間告訴他「不行」,然後等他發完脾氣之後,教他如何用適當的行為來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