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下的圖形說明了幾個重要的訊息:

  • 一般兒童的發展曲線,隨著年齡的增加,發展趨勢向上幅度愈高。
  • ASD兒童與發展遲緩兒童的發展曲線,隨著年齡的增加,發展的趨勢減緩。
  • ASD兒童的發展曲線與一般兒童的差距因年齡愈來愈大。。

要減少兩者之間的差距,需要透過早期療育的介入來追趕,如何縮小「追趕區」的距離,與我們給予孩子介入的次數、強度、廣度、孩子的反應等有關。

以下逐一說明介入次數、強度(密集度)、廣度、孩子的反應:

  • 介入的次數:介入的次數指的是學習的頻率。例如:孩子上一堂治療課每月一次、每月四次(平均一週一次)、每月10次(平均每週2-3次)、每月20-22天(每週一至五)
  • 介入的強度:指每一次介入時間的長短,一次30分鐘、1小時、2小時、3小時或六小時。
  • 介入的廣度:指孩子療育技能領域及學習的目標技能項目,例如:精細動作和粗大體動作、接收與表達、遊戲與社交、自我管理、注意力、認知學習。。。等。
  • 孩子的反應:指的是孩子在聽到指令或給予一個要求時,孩子的表現,包括反應時間、反應量(流暢度)及正確率。
    • 例如:給予一個單一指令,孩子要等5-10秒才反應,顯然反應時間是太久了。
    • 流暢度指的是在一個固定時間內,孩子可以完成的任務量多寡,例如:一般小朋友在1分鐘可以持續不同的單一指令並做出25-30反應,我們的孩子能否也能達到這個標準。
    • 正確率指的是今天給予同一個目標技能,孩子練習20次的正確率是20%或是90%。

介入的廣度愈多愈好嗎?

廣度並不是愈多愈好,而是要依據介入的次數、每次介入的時間長短(密集度),以及孩子的反應來考量。學習目標過多,會像蜻蜓點水一樣,每一個都沒有經過反覆練習,看是有學了,但其實沒有精熟,其能力是無法穩定的展現出來,若再加上考量孩子的反應表現,可能要追趕上一般兒童的發展是非常辛苦的。

舉例來說, 應用行為分析(ABA)重視密集教學,每週40小時密集教學已被證實是有效提升ASD孩子的整體能力(包括認知、溝通、社交技巧、自我管理、情緒行為等),可以參閱自閉症與治療一文。同樣的丹佛早療模式(ESDM)也是採用應用行為分析(ABA)的教學策略,和ABA一樣強調密集訓練。在ESDM的標準密療模式一週至少要20小時,每次2小時的一對一教學時段,依評估結果挑選5-6領域,每個領域再選取2-3個目標, 設置3個月執行12-20個左右的目標。

所以,整合各項早期療育介入服務(包括:職能、物理、語言、ABA、心理、音樂、社交技巧、學前準備團體等等),如果您孩子早療介入時數達不到每週20小時,在設定的目標技能數量(廣度)上可能需要再做評估。在療育的選擇上是需要針對性的加強目標技能訓練或是廣泛性學習,通常還是需要考量到整體投入的次數、時間及孩子的表現能力的。

在有限時間內家長可以怎麼做?

在所有的早期療育介入治療,包括應用行為分析(ABA)或丹佛早療模式(ESDM)都是希望家長能加入一起,一致性的把教學嵌入在孩子的生活之中,以達到每週20-40小時以上的密集介入時間,才能更有效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經由專業人員介入時數達到20小時以上,自己在家每天2-3小時運用一致的方法,設定教導目標,在研究上也是證實是有成效的。

任何的治療,家長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和治療單位合作一起幫助孩子,了解孩子的學習表現,並加入在家中的學習目標,相信孩子一步步累積的能力會看得見的,也是我們療育單位最期待看見的。